撑起一片师生平等对话的晴空
——综合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初探
徐婉霞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浙江省
316100)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一门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也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本文就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建立师生平等对话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角色意识
;师生关系
我国的很多老师、学生都崇尚西方的教育形式,由于他们主张个性自由,人人平等,反映在教育教学上表现为师生平等。
西方国家课堂轻松、活跃、自由的气氛,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一直是我们所羡慕的(尤其是那些传统教育观念压抑下的莘莘学子们)。课堂上,师生可以自由闲谈、聊天,有的教师把学生带到野外、图书室、市场去学习,亲切、平和与自由的学习氛围,怎能不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怎会不焕发童心深处的奇思妙想呢?而如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一门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也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
这一学期,学校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作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的模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作为重要的手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高段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的指导老师,通过一学期的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验、探索,感受最深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的确,正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才促成了我角色意识的转变。
一、变“策划”为“参谋”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它要求活动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我们在活动的开始就要把活动的“策划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关注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或事,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
在活动的开题阶段,就有一系列的“大动作”——“选择研究课题”“设计活动研究方案”“进行开题陈述答辩”,这些看来似乎只能在大学的校园内出现的活动形式,忽然间要出现在我们小学的校园内,要求小学生自主完成,可能许多老师都持有怀疑的态度:“小学生搞这样的课题研究,行吗?还不是老师越俎代庖的事!”是啊,以前我们的老师总是喜欢走在前面,牵着学生的手,小心翼翼地带领学生向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从幕前策划撤到幕后参谋,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只是远远地站在学生旁边,时而举起手中的火把,让学生借着他的火光不断地摸索。倡导学生对课题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教师只能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一旁给学生当当“参谋”。学生选择课题摸不着头脑,“参谋”提示他们,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学生把课题方案搞出来了,老师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设想,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学生将要参加开题答辩了,“参谋”传授他们怎样使自己的陈述吸引听众,怎样机智地与评审老师进行答辩。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虽然活动不是自己亲手“策划”,但是从学生的“策划”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自信,看到了学生那被埋没已久的潜能。在学生通过开题答辩后激动的眼光中,教师分明读到了学生对老师给予的信任所回报的感激与欣喜。
二、变“旁观”为“演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但是我们的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处事经验不多,指导老师如果过分地强调“自主”,一味地放任学生自己去尝试,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些必不可少的提醒,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从而能够比较自如地应对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小学生胖墩现象的研究”课题方案中有一项采访的“重头戏”——采访医院里的医生,这对于平常步入社会较少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于是,在听了他们的采访计划后,我们一起搞了一次“模拟采访”,而我则“摇身一变”,成了医院里接受学生采访的“医生”。在表演时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医生太忙或不愿接受采访时该怎么办?医生对采访的态度显得很冷淡又该怎么办?怎么给采访录音、拍照等等。学生在与老师的共同表演中思考着怎么与医生进行对话、沟通,从而进一步完善采访的计划,减低采访的难度系数
。在这次模拟采访中,师生在共同表演中达成了默契,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进一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变“挑刺”为“赞赏”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时就要求教师睁大赞赏的眼睛,去发现那些“闪光的金子”,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应大加赞赏,从而激起学生的自信,继而把自信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再创造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
还是以“小学生胖墩现象的研究”课题为例吧,在课题研究进入第三阶段的一天,几位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兴冲冲地跑进我的办公室告诉我:我们编了一套减肥操,请老师给提提意见!(这是研究方案中没有的,从他们的一脸兴奋中看得出他们说是让我提意见,事实上对自己的这一做法也非常得意,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看了他们的表演,我觉得他们的编排还比较幼稚,而且显得十分粗糙,但是他们的想法却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于是我表现出相当的惊喜,对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大大地夸奖了一番,这表扬就是对他们付出的努力的最大的肯定,也是对他们能力的最高赞赏,无疑在他们的百倍信心中增加了催化剂!
当学生自身的潜力被老师的激励充分挖掘出来之后,表现在活动中的是更高的热情,而表现在师生关系中则是更愿意向老师倾诉,与老师沟通!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老师“赞赏”的目光中得以提高的并不仅仅这些。那么如果教师的赞赏能够真正促使学生的提高、成长,我们的教师为何还要怜惜自己的表扬呢?
四、变“老师”为“学生”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挖掘,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出乎意料的能干,有许多才干超过了老师,这时就要求老师们放下“身架”,甘愿做一名虚心求教的学生,这样不仅不会降低身份,反而能更强烈地激起学生展示的欲望,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活动的总结阶段,学校要求每个课题组在参加课题结题答辩时都用“PowerPiont课件”的形式进行汇报。这对于没有学过投影片制作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看到面露难色的老师,学生们自告奋勇,三下五除二,一张简单的
“PowerPiont”投影片就呈现在眼前。原来,他们已经在电脑兴趣活动时学过了,想不到还比老师先行一步呢。于是,在下面的制作过程中,我表现出相当高的“学习热情”,不停地向这些小老师们请教,在小老师们七嘴八舌的传授中,一个美观生动的PowerPiont课件制作出来了,而我也学会了PowerPiont课件制作。这就是甘为人“生”的效应。
五、变“悉数传授”为“适度点拨”
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科学上纷繁复杂的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适度点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来收集、处理信息。因为老师的适度指导可以使学生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少走弯路,更快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但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亲历亲为,教师要把好指导的“度”,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体验自己获取的快乐。
六、变“包办代替”为“后勤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指导老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我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做得更多的是“后勤服务”工作。比如帮学生打打字,在电脑里保存一些资料等等(因为教室里没有电脑),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老师也乐意地“退居二线”,只有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了。
总之,在综合实践开放的情景中,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因为只有平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只有用老师的心灵去感动学生的心灵,用教师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那么将开启师生智慧的相互造就。就让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们师生平等对话的起点,在以后的其他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处处盛开师生平等对话之花吧!
参考文献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